波德定律新解及其演生理論
第I章 提要
本文重點 一方面提出波 德 定 律 修 正 式 , 再 方 面 主張 海 王 星 、 鬩 神 星 、 賽 德 娜 的 日 距 在 波 德 定 律中 的 n值 以 非 整 數 值 來 表 示 並 提 出 理 論 上 的 說 明。
波德定律是天文學上一條重要的經驗法則,可以描述主要行星日距的規律性,可惜它有多項疑點未能澄清致使其威信大打折扣,甚至被公認為波德定律純屬巧合;水星和海王星不遵守波德定律被解釋成波德定律有問題,波德定律沒有問題,是水星和海王星不適用波德定律。為此筆者振筆疾書要為波德定律辯護,還它一百多年不白之冤屈。
筆者看法,波德定律不僅僅正確,若善加利用,它的演生理論會變成揭開太陽系空間結構奧秘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
第壹節 波德定律兩大疑點
波德定律有兩大疑點亟待澄清:
(一).海王星以外的部份不遵守波德定律如何解釋?
海王星不遵守波德定律並不表示波德定律無效,因為筆者發覺如果剔除海王星,冥王星有遵守波德定律,此一發現也是激發筆者研究波德定律的主要動機。其實海王星n值空缺,n=7被冥王星取代,這樣的做法早就有人提出但是並未加以解釋,或許是因為沒有解釋的緣故,未引起一般人的注意。
冥王星日距395.4與波德定律n=7,R=4+3X2ⁿ=388兩者數值頗為接近,表示冥王星遵守波德定律。若以冥王星軌道半長軸a=395.4與半短軸b=383的平均值389.2來計算會更符合波德定律。
其他行星也可以改用a與b的平均值,但因其他行星的離心率低,計算結果與a的計算結果差不多表示a,b平均值的計算方法具有通用性。
水星的離心率相當的高,但因水星屬於不遵守波德定律的成員故不影響a,b平均值計算法的通用性。
波德定律除外,筆者手頭尚有兩種方法可以描述行星排列的規律性,但因篇幅上的顧慮從略,其中一種方法指明:假定相鄰三顆行星在近端會合,外側兩顆行星的距離除以內側兩顆行星的距離,其值在1.79~2.38,1.79=木星(以下簡稱「木」其餘行星採用同樣模式的簡稱)、土距離/木、穀距離,2.38=穀、火距/地、火星距。
天、海、冥的組合,海、冥距/天、海距=0.866,這樣的數值太離譜了,海、冥距竟然小於天、海距,此種異常目視即可察覺,若剔除海王星,冥、天距/土、天距=2.103與金~天的五個常數平均值2.047差不多,可見海王星對於行星距離的規律具有破壞性。
水星的情形類似,金、地距0.2767竟然小於水、金距0.3362。按照波德定律,水星n=-1,R=4+3X2ⁿ=5.5,與水星的日距3.871不符。三種描述行星距離規律性的方法均顯示水星和海王星不遵守波德定律,是波德定律擠不進去的兩顆行星,它們的異常最佳解釋是因為"異類"所以異常。所謂的常類和異類之區別類似物貭中性態和離子態,或說非對稱性和對稱性的差異。
(二).除了海王星、水星,新發現的鬩神星、賽德娜,它們的日距也都不遵守波德法則,此又該當如何解釋呢?
筆者觀點,波德定律有其應用範圍的限制,原則上只適用於n為正值的情況,水星的n為負值故不適用波德定律。人們對於波德定律的負面評價顯然是因為過度解讀造成的失望結果。
假設水星n=-4,R=4+3x2⁻⁴=4.1875與3.871有比較接近,因為波德定律的常數項4可以略作調整,至少有一種微調形式是可行的,所謂的微調就是允許常數項配合行星的次元微調,微調的范圍大概在3. 162~4. 243之間,原則上不超過"根維表"八冪律的一個循環周期。
波德定律修正式按照水星n=-4計算,3×2⁻⁴=0.1875,這是固定值,常數項C可以使用反推法,以水星的實際日距推算,當C=3.6835時R=3.871,3.6835²=13.57,此值介於根維表 13(+4維)和 14(+3維)的中間數值,屬於+5/-3維,這樣的次元與水星理論次元不符,根據冥王星日距的經驗,高e情形採用半長軸和半短軸的平均值會比較接近理論值,以水星日距半長軸和半短軸(3.7883) 的平均值3.8297 推算的C=3.6422,3.6422²=13.266≒13.25。
方才說 13.5是+5維,13(+4維),13.25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數,從半維法則的觀點是-4維,-4維恰好是水星的理論次元;按理, 13應該是±4維,但因-4維相當於4.5維,它的次元較高,比較不安定,所以一般情況√13以+4維表示。
從理論值推算的水星C= 13.25=3.640,R=3.64+0.1875=3.8276≒3.8297(水星軌道半長軸和半短軸的平均值)。其他行星日距之解釋請參考臉書個人粉絲專頁/空間理論/主頁相片發文/"波德定律-畢尤定理精準地解釋了行星日距"一文。採用R=4+3×2ⁿ,N=-1,-2,-3時R值分別為5.5,4.75,4.375,這三個位置沒有任何行星存在。
依負維法則,空缺屬負次元特性,有位置的地方沒有行星正好滿足負次元的特性。水星的n=-4表示-4維,愈低的負次元安定性愈高,-4維比-1,-2,-3維安定性差故其正次元應相對安定,因為根據八和共生法則-4維可以轉化成+4維,再根據負維法則,行星迷你是負次元,大號是正次元,水星的+4維相對安定所以會是一顆大號行星,因為圓形球體+4維,水星的形狀是一顆大號圓球與其+4維特性符合。
甜甜圈的方程式(x²+y²+z²+a²)²=b²(x²+y²)是四次方程式,愛因斯坦描述四度空間的形狀便是使用甜甜圈造形而且陳述的對像是水星,假定甜甜圈+4維(木星大氣的帶狀雲層是滾輪形也就是甜甜圈,此與木星在波德定律中的n=+4一致,因為n是2為底的次元數即24表示木星的空間次元+4維),水星表面佈滿大大小小的隕坑,密度最高,隕坑的形狀中央有小峯突起,像是被甜甜圈烙印的痕跡,根據和補法則,-4維是+4維的反形狀,甜甜圈+4維,被它烙印的痕跡是它的反形狀所以是-4維,又依負維法則,大小不同是變體, 屬於負次元,各種大小不同的烙印痕跡表示它的空間次元應屬-4維和水星的n=-4有符合。
根據守恆定律,既然有行星空缺理應有行星過剩的情形,恰好有海王星、鬩神星、賽德娜等三顆行星是波德定律擠不進去的成員故屬過剩行星。
打個比方,化學方面有類似情形,原子若有過剩電子易失去電子而帶正電荷若有空缺電子易吸收電子而帶負電荷,元素週期表第一、二、三列中間地帶有位置的地方卻沒有元素可以安置,一種空缺的狀況,第六和第七列元素沒有位置的地方卻擠進一大堆鑭系和錒系元素,是過剩情形;生命現象何嘗不是如此。總之,空缺或過剩是一種自然現象,波德定律亦然。
筆者研究波德定律起步很早, 雖有理論上的構想,但苦於證據不足長期停滯,鬩神星(簡稱鬩)、賽德娜等矮行星的發現提供了強而有力的證據。既然此種互補關係成立,可以假定盤古開天期太陽系發生了(一)太陽大暴炸(二)金原星大暴炸(三)天原星分裂等三大事件。金原星、地、火、小、木、土、天原星和冥王星是由太陽大暴炸形成的。
根据上圖理論上可以推測木星固態內核比火星稍小,木星有四大衛星,四大衛星体積總和是火星体積的1.08倍,依外顯法則,假定行星內核体積對應主要衛星的体積,那麼木星內核体積理論上是火星体積的1.08倍,木星內核半徑是火星半徑平均值的³ =1.026倍,不符合上圖木星固態內核比火星略小的推論。
外顯法則有表明,体積的對應關係一般用於異軌道的行星對行星或衛星對衛星,質量對應關係适合同軌道的主星和衛星,故行星內核質量理應對應主要衛星的質量,由木星四大衛星質量總和3.93×10²³kg可以推測木星內核大致擁有等同質量,火星質量6.39×10²³kg,假定木星內核是類似火星的岩石和密度,那麼火星質量>木星內核質量等同於火星体積>木星內核体積,上圖理論上推測的木星固態內核比火星稍小便能成立。
今日的水星、金星、海衛崔頓、鬩神星、賽德娜其實都是從"金原星"大暴炸以後產生的,金原星是一顆地質活動頻繁的行星,到處都有火山活動,金原星比今日的金星地質活動更活躍,簡直就是一顆固體小太陽,類似其他恆星系統出現的"熱木星",金原星暴炸以後形成的碎塊,由大而小依序是水星、崔頓、鬩神星、賽德娜,大小的排序和金星的距离是呈反變關係,因為愈大[小]的碎塊受到太陽的重力牽引愈強[弱],所以飛散以後停留的距离愈近[遠]。
金原星暴炸以後形成的碎塊,由大而小依序是水星、月球、崔頓、鬩神星、賽德娜,大小的排序和金星的距离是呈反變關係,因為愈大[小]的碎塊受到太陽的重力牽引愈強[弱],所以飛散以後停留的距离愈近[遠]。
既然愈大[小]的碎塊受到太陽的重力牽引愈強[弱],所以飛散以後停留的距离愈近[遠],太陽大暴炸比金原星大暴炸更早,理論上太陽大暴炸以後,金原星大暴炸以前的行星質量分布應該是內圈行星:金原星>地原星>火星,外圍行星:木星>土星>天原星>冥王星。
可是事實上金星比地球略小,此一事實可以解釋為金原星大暴炸以後損失了質量才會變成略小於地球,試將金原星暴炸以後的所有碎塊:金星、水星、月球、崔頓、鬩神星、賽德娜等星球体積總和計算的結果只是接近地球大小,与理論上的預期金原星>地原星仍有差距,關於理論推測与實際情況有落差的問題解釋如下:
筆者發覺月球起源說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根据目前最有力的月球起源說是認為有一顆火星一般大小的"忒伊亞"(月原星)和地球前身(地原星,約90%地球大小)撞擊→地球和月球〔資料來源維基"月球起源"〕,根据質量不滅原理,月原星是火星一般大小,月球<月原星故月原星損失的質量被地原星吸收了,因此估計地原星<地球。
假定月原星是金原星大暴炸的最大碎塊,那麼上上段的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因為金原星暴炸以後的其中一個碎塊並非月球而是月原星,月原星既是金原星大暴炸的生成物也是地月碰撞說的前趨物質,目前的月球起源說僅記載忒伊亞是地月碰撞說的前趨物質並未說明它的來源,筆者認為忒伊亞的來源若解釋為金原星大暴炸的碎塊之一會有更圓滿的結果。
因此重新計算金原星暴炸以後的所有碎塊:金星、水星、月原星、崔頓、鬩神星、賽德娜等星球体積總和計算的結果确實比地球大,而且比地原星大多了,因為地原星只有地球九成体積,理論上也是金原星>地原星,故以上假設成立。
金原星大暴炸和負次元有很密切關係,水星的n=-4,表示-4維,它和+4維的木衛卡里斯托對稱,空缺的n=-1、n=-2、n=-3三者,-1維的冥王星系統和+1維的鬩神星系統對稱、-2維的天王星和+2維的海王星對稱,-3維的谷神星和+3維的賽德娜對稱。
海王星有一個在黃道面分布的圓形軌道,屬於+2維特性,海王星的唯一大號衛星崔頓也是圓形公轉軌道,崔頓的衛星內始排序7,7在分維表是+2維的數,崔頓公轉周期5.8768²=34.54,此值介於根維表-1維和-2維之間,平均次元又是+2維,從n+1法則的觀點,海王星有三顆較大衛星崔頓、普羅提斯、內芮德也是+2維,故海王星系統是+2維。
波德定律地月系統n=1表示+1維,月球是-0維,地球是-1維,平均次元+1維,金星在波德定律n=0表示±0維,負次元具有對稱性,-1維⇔±1維,+1和-1維的平均次元±0維,故±1維可以取代±0維,金星就是這种情形,以後會進一步舉証,地球的-1維和金星的±1維對稱。對稱的行星至少其中一顆屬於再生行星,上上段標示有底線的水星、賽德娜、海王星、鬩神星就是再生行星。
個人看法:太陽系的歷史,除了金原星,另有一個同時存在的"天原星",所謂天原星是天王星的前身,天原星因為被一顆小行星撞擊導致分裂為天王星和海王星兩部分,天王星橫躺,赤道傾斜9 8度,自轉逆行,可以用撞擊事件解釋。
類似情形,金星的自轉逆行也可以小行星的撞擊事件來解釋,金原星大暴炸也是因為小行星撞擊的結果,一樣的小行星撞擊,金原星是大暴炸,天原星是分裂,這又是為什麼?
筆者看法,小行星的撞擊導致天原星分裂,不是天原星暴炸,因為天原星是一般巨冰行星,不是赤熱狀態。金原星是一顆地質活動頻繁的行星,到處都有火山活動,金原星比今日的金星地質活動更活躍,簡直就是一顆固體小太陽,類似其他恆星系統出現的"熱木星",一顆不明大小的行星撞擊金原星誘發金原星大暴炸,因為撞擊力道過猛導致赤熱的金原星地殼破裂,情形類似手槍射擊鍋爐導致鍋爐暴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RUcBfIiD8 7:54~8:07
原則上由原行星暴炸或分裂形成的行星屬於"再生行星",例如海、崔、鬩、賽,再生行星一律屬於補償行星角色,是異類,具備非整數值的日距n值,水星則是負值的n,因為金原星暴炸以後它朝與其他再生行星相反的方向發射,性質不同。
水星、海王星、鬩神星、賽德娜,它們屬於"再生行星",原則上再生行星具備負值的n(例如水星)或是非整數值的n,再生行星不必遵守波德定律,唯有原生行星必須遵波德定律。"再生行星"有兩种,一种是金原星大暴炸形或的,例如水星、崔頓、鬨神星、賽德娜。另一种是天原星分裂的產物,例如海王星。
再生行星通常遵守對稱律,但是賽德娜例外,崔頓是再生衛星,不屬於再生行星,也可以除外,海王星的對稱行星是天王星,鬨神星的對稱行星是冥王星,水星的對稱星球是木衛卡里斯托。可以說再生行星因為必須遵守對稱律所以無法同時遵守波德定律。
第貳節 金原星大暴炸的背景因素
金原星大暴炸的背景因素有三:
(一)方面因為金原星以內是負次元的安定帶,負次元具有空缺性,必需暴炸性分裂才能造成空缺。
(二)因為金原星以內的環境過分擁擠, 又依負維法則,黑暗和低溫是負次元特性,遷移至太陽系的週邊才能製造黑暗和低溫的負次元環境。
(三)根據負維法則,負次元具有對稱性,也就是-1維兼具+1維性質,-2維兼具+2維性質,-3兼具+3維性質….依此類推。但是在水、金之間只有負次元的環境,並無容納正次元特性之空間所以必須遷移尋找正次元的合適空間,恰好外圈行星有適合正次元發展的空間。
"八和共生"原理相當簡單,個人的猜測,唯一令一般人不易理解的部分大概是負次元[負n值] 的補償性,因此特別針對此一現象提出解釋。
"八和共生"不僅是空間理論的重要法則,原子价的模式也是遵守八和共生的原則,空間理論的八冪律與原子价的八隅律其實類似,不同之處,空間理論的八冪律[行列法則]對於周期表和太陽系兩者均适用,八隅律僅适用於元素周期表,周期表的行列法則和原子价的變化趨勢恰好相反,鹵素族-1价卻是+1維,氧族-2价+2維,氮族-3价+3維. . . 依此類推,周期表顯示的性質,原子价和維度的正負符號是相反的,暫時擱置性質的差異性,從以上符號相反的特性已經揭示負次元的對稱性質,因為周期表屬於微觀世界,微觀屬負次元性質,因此符號的對稱性[同一個數字的正值與負值同時出現] 正好滿足它的微觀性質。
設想有一個三層結構的同心矩形,左上往右下畫一條對角線,右上外緣的┐形橫線表示第一列元素,垂線表示鹵族,第一列元素和鹵族在行列法則中屬於+1維,鹵族的原子价屬於-1維。右上中間[內緣] 的┐形橫線表示第二[三] 列元素,垂線表示氧族[氮族] ,第二[三]列元素和氧族[氮族]在行列法則中屬於+2 [+3]維,氧族[氮族] 的原子价是-2[-3] 。
左下外緣[中間、內緣]的L形,垂線是鹼族+1价,- 1維[鹼土族+2价-2維、3B族+3价-3維] ,橫線是第七[六、五]列元素,第七列和第六列元素在長式周期表的錒系和鑭系元素顯示有過剩的元素是擠不進去的,需要另外排列,它們屬於+1价-1維和+2价-2維。以"族"的標準去看,原子价變號就是它的次元[維度]。
相反的情況,右上外緣+1維-1价和中間+2維-2价的元素,第一和第二列元素有空缺位置沒有元素,上述現象就是一種互補對稱性,理論上空缺元素=過剩元素,因為氫具備鹵族的雙重角色,氦的電子組態像鹼土族,鈹、鎂的晶格构造像鋅族,鋰、鈉的雙原子蒸氣和+1价又像銅族,上述六個元素具備雙重角色,如果雙重角色位置也擺上去,長式周期表空缺的元素有30個,與鑭系和錒系元素過剩的元素30個是相等的。
總而言之,巨觀世界的真實情況從微觀世界可以看出端倪,好比經由染色體确定生物的物種。過剩與空缺不但出現在±1、±2、±3三种氧化態〔正電荷是過剩,負電荷是空缺〕,也出現在元素的分布狀況。波德定律n[維]=-1、-2、-3的空缺性和海王星[+2維] 、鬩神星[+1維] 、賽德娜[+3維]的過剩性質等於是映射周期表元素的類似性質。
負次元既然遵守對稱性,就無法同時遵守正次元的規律,也就是從正次元的規律去推演,負次元屬於不規則次元。
□□□□□□□□□□□□□□□□□□□□□□□□□□□□□□□□□□□□□□□□□□□□□
第II章:海王星、鬩神星、賽德娜的理論次元和它的對稱性
水星和金星之間的內斷層-1、-2、-3次元是比較低的負次元,相對安定,負次元具有對稱性,所以此三种負次元對應鬩神星+1、海王星+2、賽德娜+3三顆海外行星,上述次元是它們的第一种理論次元,但是此三种負次元並不完整,尚有-4(水星)和-5(太陽)兩种較弱的次元,因此負次元-1~-5理應對應+1~+5五种正次元,-0維可能是隱性故忽略,+1、+2、+3維是鬩神星、海王星、賽德娜,故假定海王星兼具+2、+4兩种正次元,鬩神星兼具+1、+5兩种正次元。
海王星和鬩神星尚有第二种理論次元,鬩神星的第二种理論次元在下下段解釋,海王星的第二种理論次元今作如下解釋:
√4=2,4的√恰為整數表示4有+2維特性,因此+4維可能帶有+2維性質,義意層面可以解釋為圓球是+4維,它的二維形狀像圓形,圓形次元屬性+2。+2/-4是八積共生的次元關係,-4維⇔±4維⊃+4維,故+4和-4是容易相互轉換的次元,因為-4和+4是八和共生關係,-1、-2、-3、±4、+3、+2、+1,+4和-4是同一個次元位置,所以八積共生可以是+2/-4也可以是+2、+4兩兼的次元。
海王星+2維的特性有它近乎圓形的軌道可以舉証,海衛唯一一顆行星級衛星崔頓也有圓形軌道。海王星+4維特性有海王星是希爾球半徑最大的一顆行星可以舉証,因為大號圓球從共构法則觀點是+4維的形狀。
海王星的理論次元+2、+4兩兼和天王星的理論次元+6/-2 ⇒ +3是類似的,因為+2和+4的平均次元+3,所以天王星和海王星像是一對孿生兄弟;鬩神星的理論次元+1維與冥王星的理論次元-1維對稱,兩者大小也是相似。鬩神星尚有第二种理論次元介於冥王星+7/-1和賽德娜+3/-5之間從平均值觀點是+5/-3維,逆均次元+1是它的第一种理論次元。
賽德娜理論次元+3維,直徑995±80km,與谷神星直徑946km差不多,谷神星的理論次元符合它的實際大小-3維,谷神星和賽德娜兩者是一組對稱關係,谷神星有一顆比鄰小行星智神星直徑544km,依外顯法則,谷神星可能有一個智神星一般大小的液態內核,它的外殼是厚殼籠球形+5維,+5的八和共生次元-3。
与谷神星軌道特性類似的小行星群是慧神星族,次元屬性-1維,慧神星族與谷神星光譜特性不同所以不是同一類型次元。既然軌道特性相似,僅僅因為大小不同就歸類為不同次元屬性,慧神星族的角色是背景,谷神星是前景,前景和背景角色獨立,這是一种混沌与碎形現象。慧神星族其實就是舊名稱谷神星族,但是它是不含谷神星的,因為谷神星和慧神星屬於不同次元屬性。
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和鬩神星,此兩組的對稱性都是緊鄰行星的對稱,唯獨賽德娜與谷神星的對稱屬於非緊臨對稱,以下討論的是關於這兩种對稱性排序差不一致的成因,尤其賽德娜與谷神星的對稱性,排序差的問題應該解釋。
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鬩神星,此兩組對稱的排序都是差1,從等差法則的觀點,差1是-0維,而天、海屬於-2維的對稱性,冥鬩屬於- 1維的對稱性,据此推想,排序差1的對稱性只是局部現象,因為-1和-2維兩种對稱性是低次元的對稱性,比較安定,所以排序差1的對稱性被放大了,理論上應該存在排序差較高的對稱性,高排序與低排序平均值符合它的理論值,這樣才能彌補排序差與理論值不符的問題。
例如冥王星、鬩神星屬於-1維的對稱性,等差法則的排序差是2,排序差的實際值1,應該有排序差3的存在,因為3和1的平均值2。鬩神家族有鬩神星(直徑2,326km,67. 67AU)、鬩衛一、共工星(直徑1,230km,67. 21AU)、共衛一、2006QH181(直徑~765km,67. 24AU) 等五顆日距相當接近。
冥王星有五顆衛星,主衛系統一共六顆,冥王星有一個軌道對稱的反冥王星系統,是帶有一顆衛星的亡神星(90482)直徑~917km,6+2=8,所以一個完整的冥王星系統可以認為擁有8個成員,以n+1法則的觀點,大小不均等8個一組是+7/-1維,符合冥王星系統在波德定律中的理論次元。
n+1法則,不均等8個一組+7維可以延伸解釋為冥王星系統大號成員的總數也是8個,兩個一對有四對,類似天体与人体之異同所謂睪丸、副睪丸、輸精管、精囊的情形,鏡像對稱(-1維)有四組,其中只有冥王星大小是衛星級的-4維,其餘7顆均屬衛星級-3維的大小,大概下限是衛星級-3維的下限尺度。谷神星可能是衛星級-3維的下限尺度,冥王家族質量下限(第8名)可能是307261(4.005×10²⁰kg),307261直徑有934±47km和726±123km兩种報告。大小排序的前七名是冥王星、鳥神星、冥衛卡戎、妊神星、創神星、亡神星、202421號小行星。
冥王星系統或冥王家族成員8個一組,鬩神家族成員5(=2+2+1)個,8-5=3,冥王星和鬩神星排序差1是-0維,兩個家族成員數目差3是-2維,-0和-2維的平均次元-1維恰好符合冥王星系統和鬩神星系統的對稱關係。以系統而言,冥王星和冥衛卡戎是兩個一組+1維,潮汐雙向鎖定應該當作旋轉棒-1維,鬩神星主星衛星系統是兩個一組+1維,故兩組系統的關係是±1維的對稱性。
從軌道特性而言,冥王星和鬩神星軌道离心率分則是0. 249和0.442,很典型的橢圓軌道,根据波德定律新解及其演生理論/第四章/第3節 橢圓-2維的13點理由,橢圓是-2維,從冥王星和鬩神星大小關係而言是行星級-0維兩個一組的對稱性,-0和-2維的平均次元-1維符合冥王星和鬩神星系統的±1維對稱關係。
鬩神星有一顆衛星,鬩神星系統是一大一小的組合,從n+1法則的觀點是+1維,丟番圖方程的五次等式,其中有兩個等式和鬩神家族的日距相關:
①18⁵+44⁵+66⁵=13⁵+51⁵+64⁵=67.67⁵ ②24⁵+28⁵+67⁵=3⁵+54⁵+62⁵=67.248⁵ 鬩神星日距恰好是67.67AU,共工星日距AU 67.21,2006QH181(直徑約765km) AU 67.235≒67.248,故鬩神家族是+5/-3維的屬性,+1/-3維是四和共生關係,從外顯法則的觀點,鬩神星可能擁有鬩衛一一般大小的內核,它的地函應屬厚殼籠球形+5維,+5維的八和共生次元-3維,這樣的推論符合預期。
ℚ . 共工星和鬩神星有+5維特性,這一點無庸置疑,可是+5維和鬩神星理論次元+1維又有什麼關係?
𝔸 . 理由有以下四點:
(一) 無論從正或負次元觀點,鬩神星介於冥王星+7/-1維和賽德娜+3/-5維之間,平均次元都是+5/-3維。
(二) 丟圖番方程的五次等式,等式右邊的值67.67和67.248當作波德定律的日距計算得到的n值≒7.8056,7.8056恰好是畢尤定理五次等式的常數,以上兩個AU正好是鬩神家族最大和次大兩個成員的日距,所以鬩神家族的次元屬性是+5/-3維,而鬩神家族在本文中的理論次元是+1維,唯一合理的解釋是+1/-3維有共生關係。
(三) 因為+5維的八和共生次元是-3維,+1/-3維是四和共生關係,想像星球有濃密大气層,從態維法則的觀點,气態是+1維,大气層是星球的厚殼籠球外層+5維,+5維的八和共生次元-3維故推想該星球理應有-3維的特性,-3維的特性可能是板塊(因為板塊是低曲率的球冠形),例如地球。金星表面有許多盾狀火山,盾狀火山也是球冠形地貌,相對於地球板塊,它的曲率較高,規模小。泰坦上有湖泊,湖床是凹型球冠,因為金星、地球、泰坦都有相當濃密的大气層,泰坦是土衛,土衛在波德定律的n=5表示+5維故其衛星是-3維。
(四) 波德定律斷層表主張鬩神星有+1和+5兩种正值次元,+1是和內斷層-1維對稱,+5是和太陽-5維對稱。如同海王星有+2和+4兩种正值次元,+2是和內斷層-2維對稱,+4是和水星-4維對稱。因為-4和-5兩种負次元維度較高故安定性差,所以它們對稱的正次元+4和+5層級降低,屬於依附型,+4依附+2,+5依附+1。+2和+1有依附次元,+3無依附次元可以位置來解釋,賽德娜是+3維,外層邊緣故無依附次元。
鬩神星+1和+5兩兼,平均次元+3,海王星+2、+4兩兼,平均次元也是+3,冥王星是固態的外圍行星,固態亦屬+3維,因為+3和-1是四和共生關係。甚至包括天王星+6/-2的商冪共生次元也是+3,+3維大概意指天王星赤道面高度傾斜。總之天王星以外的五顆行星都有+3維特性,尤其外層邊緣的賽德娜最具典型性,因為+3是賽德娜的唯一次元,其他行星的+3維來自平均次元或間接推理的次元。
次元空間理論/巨世界方程式 外圍行星代表符號是v²r . m,外圍行星內側是v²r,外圍行星外側是m,太陽是M,兩种符號同樣表示質量,太陽的M可能是-5維屬性,外圍行星外側的m是+3維屬性,因為微世界式主過渡元素的代表符號m,次元屬性也是+3。
恰好賽德娜和彗星的次元屬性都是+3維,故v²r·m的m以賽德娜和彗星為代表。根据八冪律,11次元相當於+3維,因為11-8=3,又畢尤定理十一次等式的常數是10.8816,賽德娜家族是+3維,它的八和共生次元-5維,+3/-5維的三角共生次元-0維,-0維的八和共生次元+8維,畢尤定理八次等式的常數10.6678,10.8816和10.6678的平均值10.7747≒10.7542(波德定律R=4+3×2 ⁿ,n=10.7542時R=5185.7日距單位=518.57AU),換言之,賽德娜日距符合波德定律和畢尤定理理論次元+3的推算值。
v²r·m的m有正次元和負次元兩种意義,正次元是+3維表示賽德娜家族,負次元是-5維表示對應賽德娜家族公轉周期的彗星,彗星在靠近太陽時彗髮的气体物質受到太陽風的撞擊形成离子尾,离子是低度解离的電漿,次元屬性-0,帶電粒子流是會產生磁場的,所以彗星的离子尾也有磁場磁場的次元屬性-5〔參考次元空間理論/物理篇/電荷和磁場的次元屬性〕。-0和-5的平均次元+3,或說-0是+3/-5的三角共生次元,電荷和和磁場同屬m,這証明彗星具有m特性。
彗星在靠近太陽時表面物質揮發形成彗髮,如上圖所示,彗核有箍球形結构,所以彗星具有摞箍形結构,也就是籠球复層,內層的厚殼籠球形是彗星地殼,相當於彗核表面的乾燥塵土或岩石,外層的厚殼籠球形是彗髮。從共构法則觀點,籠球复層是-5維的形狀,符合彗星的次元屬性,-5的八和共生次元+3,+3又是賽德娜的理論次元,因為賽德娜是离散天体日距,离心率也很高,軌道特性類似彗星。
冥王星系統的理論次元是+7/-1維,因為冥王星和卡戎是雙向潮汐鎖定關係,也就是旋轉棒的性質,次元屬性-1維,鬩神星系統是+1維,所以冥王星系統和鬩神星系統是±1維的對稱關係。
ℚ . 理論上-1維是鏡像對稱的關係,對於冥王星而言應該是冥王星系統是一對雙行星,主星和衛星差不多大小,事實上冥王星直徑接近卡戎的兩倍,此又該當如何解釋?
𝔸 . 負次元具有對稱性,-1維⇔±1維,+1維從n+1法則的觀點是一大一小兩個一組,既然-1維可以包含+1維就能解釋為何冥王星和卡戎的大小關係不是鏡像對稱關係,只是雙行星傾向,±1維兩兼的特性,兼具雙行星和一般主星衛星關係的一种中間型態。
天王星、海王星屬於-2維的對稱性,等差法則的排序差是3,排序差的實際值1,應該有排序差5的存在,因為1和5的平均值3,恰好天王星体積是地球63倍,海王星体積是地球58倍,63-58=5,故天王星和海王星-2維的對稱性符合排序差的原則。
賽德娜理論次元+3,直徑995±80km,與谷神星理論次元-3維直徑946km差不多,兩者是一組±3維的對稱關係,谷神星行星內始排序5,賽德娜行星內始排序12,12-5=7,-3維的理論排序差4,4×2-7=1,可能有谷神星和賽德娜某种數值差1的情形,差1可以解釋為賽德娜是單獨的一顆行星,谷神星有一顆日距很近的伴侶智神星,所以谷神星和智神星可以當作兩個一組,2-1=1。
主帶小行星2. 8AU附近有谷神和智神兩顆矮行星,賽德娜是一顆孤獨的矮行星,兩者數目差1,再方面,谷神星和賽德娜行星內始排序差7,(1+7)/2= 4,4是-3維的理論排序差,所以谷神星和賽德娜行星內始排序差不符合理論值4的問題有解,-3維差4只是平均值,平均值4可以是兩种數值1和7的平均值。
衛星名稱筆者盡量避免使用一般衛星編號[發現時間的排序],改以衛星名稱取代,目的在避免衛星編號和衛星內始排序數字不一致產生的混亂感覺。無論是行星或衛星內始排序算是一種重要數據,有理論上的用途,它的价值遠超出時間編號排序,所以個人反對使用時間排序,主張使用內始排序。
□□□□□□□□□□□□□□□□□□□□□□□□□□□□□□□□□□□□□□□□□□□□
第III章:二維對稱和二維變體
§第《𝟙》節:海王星的+2維特性四點舉證理由:
那麼有何證據顯示海王星具有二維對稱性質呢?所以以下就海王星的+2和-2維特性分別討論:
(一).-2維的行星成員在遷徙過程中要尋找+2維的環境勢必以黃道面為優先考慮,因為黃道面具有平面特性能夠滿足+2維之空間要求,海是在黃道面上運行的行星能夠滿足此項要求。
(二).和+2維有關的數字也是首選,9的平方根恰為整數表示9是+2維的數,所以黃道面上第9個行星成員海應該是-2維的適當位置。所謂第9個行星成員有將穀神星計算在內,因為在波德定律當中,主小行星帶被當作行星成員之一,至於品質大小是另外一項問題,不可以和它作為行星成員的資格混淆。
(三).圓形公轉軌道也是一種+2維的表現,因為圓的方程式是a²+b²=c²是標準的二次方程式,其中不含分母項,因為依負維法則,負次元是分母次元,表示圓的方程式+2維。
海王星的近圓形軌道是在黃道面的最外圈,依負維法則,內含是負次元故外露是正次元,那最外圈的圓形軌道當屬+2維。
(四).單邊的L4或L5特洛伊三角或是數量不平衡的雙邊配置,數量較多那邊可視為+2維特性,因為三角形佔有三維空間,而且三點的星體大小不均等,符合n+1法則+2維之特性,海王星有6顆L4特洛伊三角的小行星被發現,L4是多數邊,這是和海的+2維特性有符合的。特洛伊三角可畫出它的鉛垂線變成兩個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遵守畢氏定理是標準的二次方程式。
單邊特洛伊三角是等邊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可以四重複制和九重複制的形狀,如圖:四重複制是四倍,依等分法則-3維,九重複制九倍依等分法則-8維,-8維相當於-0維,-0與-3維的平均次元+2維有和特洛伊正三角的理論次元符合。
火星至少有3顆L5特洛伊三角的小行星被發現,L5也是多數邊,這和火星在波德定律中的n=+2有符合,因為"n有次元之意",n=+2表示+2維。"n有次元之意"證明的部份留待以後討論。
海王星的特性恰好能夠滿足以上四項條件所以是二維對稱行星成員的最佳選擇。
§第《𝟚》節:天王星的-2維特性舉證
根據負維法則,內含、層迭的形狀是負次元,圓形+2維,同心圓是圓的內含層迭故當屬-2維。海王星有四圈光環具有同心圓的形狀,此項特徵有和海-2維的特性符合。
天王星有11道光環具有同心圓的形狀,此又該當如何解釋呢?
天王星在波德定律中的n=+6表示+6維(證明從略),根據八和共生法則,+6維自然界不存在故以-2維來表示,天王星的-2維特性也是有證據的,但因篇幅上的顧慮從略。這樣可以解釋為何天王星有同心圓結構。
土星也有同心圓結構的光環,但是構造與天、海光環不同,土星的光環是緊密形式的層迭,光環顆粒也較大,其空間次元特性有所不同,解釋的部份因主題、篇幅等顧慮從略。
依等分法則,三等分-2維,若同心圓屬-2維它應與三等分有關,那麼關係何在?
此一問題可以想像同心圓因為垂直方向的結構鬆弛所以可以被拉長,形成圓錐形,圓錐形的體積是圓柱形的1/3,這樣表示同心圓應屬-2維;但是附帶條件是有足夠的光環和同心円衛星,無光環或光環數太少時円錐頂部會有空缺無法填補,同心円衛星數量不足也只能拉成台錐形,台錐形是雙向彎曲的曲面,屬於-3維,換言之,像天衛和光環的同心圓結構,最大的圓形軌道奧伯龍是最小圈光環的14倍直徑,海衛的情形,最大的圓形軌道普羅提斯直徑是最小圈光環的2.8倍,前者倍數高屬-2維,後者倍數低是-3維。
天文學家藉由木星、土星的數據推算了一個天王星上可能量測到的X光強度。但研究量測後卻發現X光的強度比推算的數值還要更強。〔資料來源:https://case.ntu.edu.tw/blog/?p=36685天王星上的X光訊號/第四段〕依負維法則,γ輻射是-2維,X射線與γ輻射同屬短波紫外線應該也是-2維屬性,天王星有特別強烈的X射線符合天王星在波德定律的次元屬性+6/-2維。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6/2/3/n4632576.htm "太陽系最獨特行星天王星 越研究越神秘"第五段 天王星有幾個環,而且組成穩定,其中一個環能「呼吸」:一種數小時發生擴展和收縮5公里的週期變化現象。從負維法則觀點,層疊是負次元,同心圓的環是+2維的層疊所以是-2維,變体亦屬負次元特性,例如呼吸環,所以天王星呼吸環的特性符合天王星的理論次元-2。
==============================================
第VI章:±1、±2、對稱性成員與圓錐曲線之關係
依次元空間理論/數學篇/圓錐曲線的次元屬性 一文的結論,-1維是雙曲線,-2維橢圓,-3維凹拋物線,-4維凸拋物線,依第II章的結論,±1維是鬩神家族和冥王家族,±2維是海王和天王星系統,那麼理論上(一) 鬩神星、冥王家族應與雙曲線特性有關。(二) 天王星、海王星系統應與橢圓有關。以下就此兩項推論分別陳述:
§第《𝟙》節:鬩神星、冥王家族與雙曲線
冥衛內始第一、三、五顆明亮,內始第二、四顆暗淡的現象[等同於直徑差異產生的效應] 可以"等差法則"來解釋,依等差法則,排序差2的周期性是-1維,-1維正好是冥王星的理論次元,因為冥王星在波德定律中的n=7表示+7維,+7維的和補次元-1維,理論上的進一步証明從略。
冥衛中間那顆[內始三]與最外顆[內始五]是長球体,它的自轉運動有球體長軸翻轉的現象,此一現象可以-1維來解釋:依負維法則,旋轉或移行狀態是負次元故旋轉棒或移行棒是-1維,長軸翻轉屬於旋轉棒特性所以-1維。
冥衛卡戎與冥王星是同步自轉關係,在潮汐鎖定的狀態以6.387天的周期互繞,想像有一棒形物固定在兩者之間,棒形物體以兩者質量的共同中心旋轉,旋轉棒是-1維特性也和理論次元有符合。
有以下三點理由可以証明旋轉棒是-1維:
(一).樓主的部落格文章"波…"一文第二部分第一章有提到雙曲線空間次元是-1維,雙曲線因為有兩條漸近線的尾巴是直線形,所以它的2D圖形可視為直線形的移行軌跡,尾部的角速度0,然後遞增,頭部的角速度最大。
(二).雙曲線的3D GIF動圖也顯示雙曲線軌跡具有旋轉棒的性質,請參考以下連結文章第20[末]例。超強!21副GIF動圖讓你了解各種數學概念 - 台灣社群論壇http://www.sns104.com/forum/thread-269209-1-1.html
(三).單擺運動,只要稍微改變受力方向,原來往复式的簡諧運動會變成扭擺式,兩者的原理相同,扭擺式單擺就是旋轉棒,旋轉棒-1維,單擺公式等式兩邊平方可得T²=4π²×L/g=39.48×L/g,39.48≒39.54(冥王星日距AU)≒39.48和39.54在數維表中是介於+2維(39)和+1維(40)的中間數值,依半維法則,該數值屬於-1維,恰好冥王星的理論次元也是-1維,按照"地心說",從數學觀點:地球是宇宙中心,冥王星的日距值應該和它的理論次元符合。以上論述更加強化了冥王星理論空間次元是- 1維的証据。
冥王星有一顆大號衛星卡戎,亡神星[直徑946km]有"反冥王星"之稱,它也有一顆270km直徑的衛星,亡神星與冥王星具有類似的軌道特性,但是處於黃道面的相對位置,依n+1法則,一大一小的兩個質點共构是+1維,冥王星和亡神星系統是如上述的共构情形,它倆處於相對位置所以是左右對稱屬於-1維的性質,類似雙曲線的兩條尾巴呈直線形所以兩條直線共构是-1維。
§第《𝟚》節:天王星、海王星系統與橢圓
天王星和海王星系統與橢圓之關係,理由有以下三點:
(一). 海王星的外圍衛星順行和逆行的橢圓軌道衛星各有三顆,呈現數目的對稱性,標準的橢圓是- 2維,理論上順行與逆行的橢圓軌道應該數目等值,海王星的外圍衛星正好可以滿足此一要求。
(二). 橢圓軌道並非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衛星所獨有,但是從標準橢圓的一些特性可以區別天、海橢圓軌道的衛星和木、土橢圓軌道的衛星。理論上橢圓是三倍曲線,橢圓軌道的衛星數目是否滿足三的倍數可以區別巨氣和巨冰行星的差異性。
木星的外圍衛星,順行的橢圓軌道有7顆,逆行的橢圓軌道有52顆,土星的衛星,順行的橢圓軌道有11顆,逆行的橢圓軌道有29顆,它們都是不能被3整除的數;天王星的外圍衛星,橢圓軌道的衛星有9顆[1順8逆],海王星的衛星,順行和逆行橢圓軌道的衛星各有3顆,它們是可以被3整除的數,巨冰行星的外圍衛星,具備滿足三倍關係的橢圓標準性質。
(三). 當長軸是半短軸的三倍時橢圓的离心率e=0.7454≒0.7507 (海衛內芮德e值) ;星族彗星的e值:海王星族>天王星族>土星族>木星族,橢圓的兩焦點距離是半短軸三倍時e=0. 8321,長軸是短軸三倍時e=0. 9428,兩焦點距離是短軸三倍時e=0. 9487,周期彗星若按周期分類,不按遠日點分類,恰好e>0. 83僅出現在周期分類的天王和海王星族彗星,這樣可以說明海衛內芮德和巨冰行星的星族彗星傾向於滿足三倍關係的橢圓軌道特性,所以天、海系統是與橢圓相關。
◊◊◊◊◊◊◊◊◊◊◊◊◊◊◊◊◊◊◊◊◊◊◊◊◊◊◊◊◊◊◊◊◊◊◊◊◊◊◊◊◊◊◊◊◊◊◊◊◊◊◊◊◊◊◊
第V章 行星系統斷層說
第壹節 共工家族和共工星
有跡象顯示太陽系行星系統依循波德定律的排列出現內側跳空三級的斷層,以下就波德定律的n值和它對應的行星列表說明斷層現象:
海王星、鬩神星、賽德娜的次元屬性和它的對稱性在本文第II章有解釋,它們的日距在"行星日距的波德定律n值解釋"一文有說明。第II章共工星是當作鬩神家族成員,跡象顯示共工星的次元屬性-0維,共工星直徑約1, 535km,比谷神星、賽德娜9××km直徑大許多。
有以下四點理由顯示共工星是+8/-0維:
(一) 共工星是行星內始第11個成員,金星是行星內始第2個成員,11-2=9,排序差9從等差法則的觀點是+0/-8維,符合共工星的理論次元。
(二) 共工星軌道傾角30.7⁰,30.7⁰/9=3.411⁰≒3.395⁰(金星軌道傾角),從等分法則的觀點,九等分是+0/-8維,符合共工星的理論次元。
(三) 共衛一公轉周期25.22日,25.22日×9=227日,接近金星公轉周期224.7日,這是第三次出現的共工星與金星數理相關証据。
(四) 共工星日距AU⁸√67.21=1.692=cot30.58⁰≒30.7⁰(共工星軌道傾角),某數的⁸√有意義,該數是+8維的數,故共工星日距是+8維。
共工星與金星都是±0維,根据不共容原理,共工星與金星的次元屬性稍有不同,金星是+0維,從n+1法則的觀點只有一顆,從四和共生的觀點它像一顆大號圓球+4維。共工星是-0維,從共构法則的觀點,一大一小兩個質點共构是-0維,類似共工星和共衛一的主星和衛星關係。
理論上鬩神家族是+8維,從n+1法則的觀點,+8維有九顆,九顆是鬩神家族的理論數值,已知共工星系統有一顆衛星共衛一是兩個一組,另外2006QH181直徑約765km,平均日距67.235AU≒67.21AU(共工星日距),据此判斷兩者屬於同一家族。67.21AU接近鬩神星平均日距67.67AU,故共工星理應屬於鬩神家族。
根据次元空間理論/數學篇/質數三論/第肆節/G項木星17 /丑目/第八點:
此常數算到小數點第十位,細節有顧到卻有一項重要疏失,因為第一組孿生質數和第二組孿生質數重复使用1/5,根据不共容原理,這樣的處置有欠允當,至少應該容許另一种計算模式,也就是1/5只用一次,因為算式的重點是-1維特性,不是孿生,孿生或三孿生其實都可以認為屬於-1維,因為從n+1法則的觀點,兩個一組是+1維,三個一組+2維,孿生或三胞胎其實可以當作+1、+2維兩兼,平均次元-1維。
扣除重复計算的部分,布朗常數的值應該是1.70216≈1.7,1.7是17的1/10,十倍關係是-1維,17是-1維的數在質數三論/第肆節/G項木星17已經有詳盡論述故1.7亦應屬於-1維。任意數a⁻¹=1/a,故倒數關係是-1維,孿生質數是計算倒數之和理應屬於-1維。
第貳節 澤瓦納
1. 7是-1維的常數可以鑭系元素釤舉証,₆₂釤有三种同位素是天然α衰變,計三种同位素豐度和40.1%,是₈₂鉛以前的元素當中天然α衰變豐度最高的元素,其中道理可以解釋為釤的原子量Ma/N(中子數)=1.7014≒1.7022(修正後的布朗常數)≒1.7(17的1/10),1.70216⁸=70.47≒70.54 (471143號小行星澤瓦納日距AU),澤瓦納是一顆緊鄰鬩神家族的天体,直徑504km,按照鬩神家族日距計算模式,它具備符合鬩神家族成員的條件。
共工星日距⁸√67.21=1.6921,1.6921/0.6921=2.445=鋱Ma/Z比,鋱就像許多鑭系元素,是加熱會燃燒的金屬,根据活維法則,燃燒屬於-1維特性,類比上一段的情形,澤瓦納日距AU ⁸√70.54=1.7024(-1維的數),鋱有-1維特性,故鋱的Ma/Z比1.6921亦屬-1維,共工星日距⁸√67.21=1.6921也是同樣道理,這是共工家族的共同性質,因為+8維相當於+0維,+0/-1維是八積共生關係,負次元具有對稱性故-1維⇔±1維,+1和-1維的平均次元±0維,±0維通常有伴隨±1維特性,這樣可以解釋-1維的根為何和日距的⁸√有關。
第參節 2014FC69
2014FC69直徑533km,日距72.15AU, ⁸√72.15=1.7072≒1.7063 (鈰Ma/N比),±0維通常有伴隨±1維特性,-1維是倒數次元所以要考慮倒數的情形,1/1.7062=0.5861≒0.586(哈雷彗星近日點AU),哈雷彗星是一顆最大的典型周期彗星,典型彗星高离心率,有很近的近日點,從負維法則觀點,很近的距离是-1維,因為-1維與+3維是四和共生關係,-5維是+3維的八和共生次元,+3/-5維屬於彗星次元特徵。
0.5861/2=0.2931≒0.2948(木衛內始第一顆公轉周期),木衛內始第一顆符合最近距离-1維特徵,從等分法則觀點,1/2是-1維。水星是最近太陽的行星也是-1維特徵,水星自轉周期58. 65日,大約是0.5861的百倍,百倍關係也是-1維。因為從等分法則觀點,100是-3維的數,100的反序數1是±0維的數,-0和-3維的平均次元+2維,從根維表的觀點,100是+1維的數,+1和+2維的平均次元-1維故百倍也是-1維。
±0維通常有伴隨±1維特性,例如金星在波德定律中的n=表示±0維,金星有濃密大气層,金星大气層又分為底層靜止和頂層是高速气流兩种,從負維法則和態維法則的觀點,靜止的大气層是+1維,高速气流是-1維,高速气流造成金星的超自轉現象,所以±1維和±0維有如影隨行關係。
低燃點金屬有類似情形,金屬受熱容易揮發是燃燒的必要條件,揮發狀態的金屬是單原子气体,單原子气体次元屬性±0維,燃燒次元屬性-1維,因為+0/-1維是八積共生關係。鈰是燃點很低的金屬,所以它是打火石的主要成分。
鈰的燃點低有三种-1維的理由:一方面它的N/z比1.416≒1.414(根維表-1維的數)。再方面它的重要价態+4,4是它的同行元素鋯原子序數40的反序數也是1/10來解釋。三方面鈰有天然α衰變(豐度11.13%),α衰變的次元屬性-1維。
+0/-1維相關,上述兩段是關於打火石金屬成分的-1維特性,因此也該討論它的+0維特性,+0維數理未能發現,可能都被-0維取代了,鈰的Ma/N比1.7063,1.7063⁸=71.86≒72(鉿的原子序數),鉿是鈰的同行元素,兩者都有+4价態,這是鈰的-0維數理。
鑭的質量數138.91,138.91⁸=1.3863×10¹⁷,等式兩邊是相似的數值,只是十進位的倍數放大,可以認為有意義,這是鑭的-0維數理。因為鑭是打火石的次豐度成分,提供火花。鐠N/Z比(140.90765-59)/59=1.3883,1.3883⁸=13.8,又是一組等式兩邊相似,但是十倍放大的數,也算有意義,這是鐠的-0維數理,鐠是打火石的季豐度成分,它和鈰、釹同樣是可燃性金屬,但是燃點鈰<釹<鐠。
第肆節 雹神星
雹神星直徑748km,日距74.15AU,以下五點是雹神星屬於共工家族成員的理由:
(一) 雹神星日距 ⁸√74.15=1.713≒1.712(釹Ma/N比),釹有類似鈰的情形,也是打火石成分,它又是天然α衰變的元素(豐度23.8%),釹的原子序數60和行排序6也有反序數關係,這些都是-1維的性質。海王星質量的地球倍數17.15,1.713大約是它的1/10,地球在波德定律的理論次元+1維,海王星是+2維,+1和+2維的平均次元-1維符合質量和Ma/N比兩者倍數關係十倍之次元屬性。
(二) 根据次元空間理論/數學篇/質數三論/第貳節質數常數 一文的說法,2.92是質數常數,次元屬性+3/-1維,從負次元的觀點,十倍或1/10是-1維,故0.292也是-1維的常數,例如地球陸地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29.2% 可以認為是-1維常數0.292的表徵,地球表面積和陸地面積比例1:0.292,陸地是固態+3維,+3/-1維是四和共生關係,例如固体通常是晶体模式,晶体有對稱性是-1維,所以0.292可以當作-1維的常數,因為地球的大小在負冪徑法則屬於行星級-1維。
雹神星日距 ⁸√74.15=1.713,1/1.713=0.584 = 0.292×2,倒數和兩倍關係都是-1維,雹神星日距八次方根的倒數÷2是-1維的常數表示雹神星日距AU符合+0/-1維特性故滿足共工家族的特徵。
(三) 如第二點所言,0.292是-1維常數,它的反序數是292,292×2= 584 (金星和地球的會合周期日數),反序數是鏡像對稱性質,它和兩倍關係都是- 1維特性,金星是最靠近地球的行星,很近的距离從負維法則的觀點是-1維,金星和地球大小亦屬負冪徑法則行星級的- 1維,所以584應該也是- 1維的數。584= 2³×73,從"因次冪法則"的觀點,它是a³×b的類型,屬於-3維,584在分維表能被8整除故屬+1維的數,+1 ±0 (-1) -2 -3,-1維是介於+1和-3維的中間次元表示584是+1、-1、-3維三兼的數,平均次元-1維。
ℚ .從十進位的觀點,十倍是-1維,百倍也是-1維在本章第參節第二段有解釋,千倍是否也是-1維呢?
𝔸 . ¹·⁵√1000 =100,1000的¹·⁵√恰為整數,1.5維從半維法則的觀點是-1維,表示1000是-1維的數,符合理論預期。⁰·⁵√1000 =10⁶=1000²,1000的⁰·⁵√也是整數,可是任意整數的⁰·⁵√都是整數,因為任意整數的平方是整數,換言之,1000的X.⁵ √ 的值唯有¹·⁵√1000是整數有意義,其他情形,根是非整數或根是整數但是整數的根每個數都有,基本上已經喪失獨特意義。
³√1000=10,恰為整數故1000是+3維的數,1000的反序數是0001=1,任意數a⁰=1故1000是-0維的數,-0維和+0維是共生關係,+0和+3維的平均次元1.5維相當於-1維,符合1000的理論次元。1000從分維表或根維表的觀點都是+1維的數,就+1維的特性而言可以認為它是-1維的對稱次元,因為-1維⇔±1維。
雹神星日距 ⁸√74.15=1.713,1/1.713=0.584,0.584×1000= 584(金星和地球的會合周期日數),如上上上上所言,金星和地球會合周期是-1維的數,符合千倍是-1維的結論,雹神星日距⁸√的倒數是-1維的數,符合共工家族的共同特徵。
(四)太陽系行星排序和排序常數如下表:
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 |
小行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冥王星 |
共工星 |
鬩神星 |
賽德娜 |
|
行星內始排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行星木始排序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常數(內始/木始) |
6.0 |
3.50 |
2.667 |
2.250 |
2.0 |
1.833 |
1.714 |
1.625 |
|||||
常數(木始/內始) |
0.167 |
0.286 |
0.375 |
0.444 |
0.50 |
0.545 |
0.583 |
0.615 |
雹神星日距⁸√74.15=1.713≒1.714(鬩神星內始/木始常數),上述數字巧合可以理解,雹神星和鬩神星都屬於共工家族,共工家族日距最近的是共工星,所以日距最遠的雹神星會出現類似鬩神星排序的常數,這是形式上的推理,這樣的結果可以認為有意義,包括1/1.713=0.584≒0.5833(鬩神星木始/內始常數)也是有意義。
(五) 根据維基百科木星環的報告,2主環/2.1.2受到正面散射時的特徵 有一段句順序顛倒,"主環的內部邊界與此相反,由124,000至120,000 km慢慢地變得暗淡,與光環融合[2] [5] "。應該解讀為由120,000至124,000 km慢慢地變得暗淡,附圖:
鈍張角曲折直線是-1維,124,000 km處是兩條直線交會處可以代表-1維的位置,上下對稱符合-1維的對稱性。墨提斯和阿德剌斯忒亞是內始第一、二顆木衛,有太陽系最短的衛星公轉周期,很短的距离或周期是-1維,依克卜勒第三定律可以求出光環124,000 km處公轉周期0.2813日,它與墨提斯、阿德剌斯忒亞三者公轉周期的平均值0. 2915日,0.2915×2=0.583(鬩神星木始/內始常數),這又是0.583是-1維的証据。
套用本節第四點的觀點,鬩神星常數可以和雹神星共用所以雹神星日距⁸√74.15 =1.713,1/1.713=0.584≒0.5833(鬩神星木始/內始常數),表示雹神星日距數理符合共工家族的通用規律。
第伍節 鬩神家族和共工星
鬩神家族共九個成員,其中三顆行星各有一顆衛星所以共工家族只有六顆行星,列表說明如下:
行星名稱 |
共工星 |
2006QH |
鬩神星 |
澤瓦納 |
2014FC69 |
雹神星 |
平均日距AU |
67.21 |
67.3 |
67.67 |
70.54 |
72.15 |
74.15 |
直徑km |
~1,535 |
~765 |
2326 |
504 |
533 |
748 |
衛星數 |
1 |
0 |
1 |
0 |
0 |
1 |
共工星和鬩神星平均日距相當接近,此一現象可作如下解釋:任意數a¹=a,∴等值關係是+1維,鬩神星在波德定律中的理論次元是+1維,因此它的日距与共工星保持大約等值的關係。一主一衛大小不等從n+1法則的觀點也是+1維。
根据波德定律畢尤定理精準解釋行星日距/第一章/第參節/甲項的說法,鬩神星的平均日距67.67A.U., 所以它在波德定律中的算式是4+3×2n=676.7,(676.7-4)÷3=224.23,log224.23/log2=7.808857,故4+3×2⁷·⁸⁰⁸⁸⁵⁷=676.7,n=7.808857。 4+3×2⁷·⁸=672.6≒672.1(共工星日距)。7.8在畢尤定理是五次等式的常數。
第參節/乙項/丑目又提到丟圖番方程的五次等式,其中有兩個等式和鬩神家族的日距相關:
①18⁵+44⁵+66⁵=13⁵+51⁵+64⁵=67.67⁵ ②24⁵+28⁵+67⁵=3⁵+54⁵+62⁵=67.248⁵
整數值的區域,等式左右各有三個數字,總數六個,六個從n+1法則的觀點是+5維,所以是典型的五次方程式,等式①右邊的非整數值67.67恰好是鬩神星日距AU,這一點亦能証明鬩神星日距屬於-3維。等式②右邊非整數值67.248≒67.21(共工星的日距AU),所以共工星理論上應該也是+5/-3維。
ℚ . 鬩神星有+5維特性,這一點無庸置疑,可是+5維和鬩神星理論次元+1維又有什麼關係?
𝔸 . 一方面無論從正或負次元觀點,鬩神星介於冥王星+7/-1維和賽德娜+3/-5維之間,平均次元都是+1/-3維。
再方面丟圖番方程的五次等式,等式右邊的值67.67和67.248當作波德定律的日距計算得到的n值≒7.8056,7.8056恰好是畢尤定理五次等式的常數,以上兩個AU正好是鬩神家族最大和次大兩個成員的日距,所以鬩神家族的次元屬性是+5/-3維,而鬩神家族在本文中的理論次元是+1維,唯一合理的解釋是+1/-3維有共生關係。
三方面因為+5維的八和共生次元是-3維,+1/-3維是四和共生關係,想像星球有濃密大气層,從態維法則的觀點,气態是+1維,大气層是星球的厚殼籠球外層+5維,+5維的八和共生次元-3維故推想該星球理應有-3維的特性,-3維的特性可能是板塊(因為板塊是低曲率的球冠形),例如地球。金星表面有許多盾狀火山,盾狀火山也是球冠形地貌,相對於地球板塊,它的曲率較高,規模小。泰坦上有湖泊,湖床是凹型球冠,因為金星、地球、泰坦都有相當濃密的大气層,泰坦是土衛,土衛在波德定律的n=5表示+5維故其衛星是-3維。
+5維是厚殼籠球形,從外顯法則觀點,星球緊鄰一顆落差蠻大的小號星球,例如地月關係,金星+5/-3維可以解釋為水星較小是它的緊鄰星球,泰坦+5/-3維因為它有一顆小號的緊鄰衛星列亞,然後一大一小兩個一組的關係從n+1法則的觀點就是+1維,所以+1維和+5維是共生關係,等同於+1/-3維的四和共生關係。
從n+1法則的觀點,大小不均等的兩個一組是+1維,從共构法則觀點,一大一小兩個點共构是-0維,上述兩种情形類似但是次元屬性卻不同,可以認為前者規模較大,後者是點共构故規模較小,例如地月系統适用前者符合地球在波德定律的n值,鬩神星和共工星都有一顆衛星,鬩神星直徑是共工星的1.515倍,鬩衛一的估計直徑420±70km也比共衛一320±80km要大,故鬩神星系統比較适用n+1法則是+1維,共工星系統比較适用共构法則是-0維。
所以+1/-0維是八積共生關係,共工星其實屬於鬩神星家族成員,共工星和鬩神星的平均日距也是非常接近。畢尤定理八次等式右邊11⁷·⁸⁹⁷⁷¹,7.89771是+8維的指數常數,代入波德定律計算R=4+3×2⁷·⁸⁹⁷⁷¹=719.4,相當於71.94AU≒72.15AU(2014FC69日距),2014FC69屬於鬩神家族成員,這一點亦能証實+1/-0維的八積共生關係在鬩神家族生效。
前述幾段說明+1/-3維和+1/-0維的關係,因為+1維、+5/-3維、±0維三者之間有三角關係,₋₃維⁺¹維₋₀維据此推想+0/-3維理應也有共生關係,+0/-3維是三和共生關係,+0/-3轉換成八和共生次元是+5/-0維,+5維是厚殼籠球形,一顆有內核的星球,內核不大的情況地函形狀是厚殼籠球形+5維,既然內核不大也有可能內核像一個質點,若內核像質點一般大小是內含一個質點,從負維法則觀點內含是負次元,故內含質點是-0維,故+5/-0維關係成立。
面心立方在負維法則屬於-3維,氦除外的鈍氣族固態全是面心立方晶格,這一點可以驗証+0/-3維的三和共生關係,換個方式,+0/-3維可以說是+5/-0維,如上段所言,+5/-0維類似內含質點的球体有一個厚殼籠球形的結构,鈍气單原子就是類似結构,原子核占有很小体積像是球体的質心是-0維,電子結构是厚殼籠球+5維。
鬩神家族內含共工星,鬩神星系統只有鬩神星和鬩衛一,並不包含共工星和其他成員,鬩神家族包含一主一衛三組和三顆無衛星的行星共九顆的組合,所以前者是後者的子集,鬩神星是雙重角色,雙重角色最佳解釋方案就是負維法則,從負次元的觀點,負次元是隱性和背景次元,也是一种對稱次元,例如±0維就是對稱次元也是隱性次元,0次元是點,不占空間故無色無味透明,類似鈍氣,0次元很适合當作背景次元,表示混沌與碎形,類似小行星的角色。
鬩神星系統的理論次元是+1維,基於不共容原理,鬩神星的軌道不能容許其他次元和它共用,但是±0維除外,因為+1維是顯性次元,±0維是隱性次元,所以兩种次元可以重疊,不會排斥。金星在波德定律中的理論次元是+0維,但是它的軌道不容其他次元共用,可能金星帶有+4維特性,像一顆大號圓球的緣故,圓球像一個放大的質點故與金星次元屬性相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