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密度是-4維的主張

原子核的空間很小,質量又幾乎集中在原子核,強力的次元屬性是-4維,据此推想-4維應該和高密度的性質有關聯。

高密度是-4維的理論依据有以下甲乙丙三點:

第壹節 密度的因次冪分析

密度是單位体積的質量,因次單位M/L³,質量是+3維,故分子+3維,分母單位体積是-3維,-3的八和共生次元+5,分子+3和分母+5的平均次元+4,因此密度是+4維。但是仍有另一种看法,分子+3的八和共生次元-5,分母-3,故平均次元是-4+4-4是八和共生關係,兩种說法都成立,此時應該當作平均次元-4,因為負次元具有對稱性,-4±4⊃+4維。所以密度的合理因次是-4,不是+4,高密度屬於-4維特性。

密度的因次單位M/L³,質量是+3維,故分子+3維,分母-3維,相當於3/3次元,依商冪共生法則,可以整除的情況,分子和分母次元可以相除,3/3=1,所以得到+1維的結果。依差冪共生法則,分子次元減分母次元的差3-3=0()也是有意義的,按理,合併+0+1維兩种結果,高密度的次元屬性應是兩種次元的平均值-0,但是這樣的結果不符合理論預期,筆者看法,- 0維是一种隱性次元,可能被它的四和共生次元-4取代,依八冪律,±0維相當於+8維,所以差冪共生次元和商冪共生次元合併應是+1+8的平均次元4.5相當於-4維,換言之,密度的次元屬性是-4

第貳節 能量和高密度同屬-4維的論証

巨世界式內圈行星的代表符號是E . a,E是內圈行星內側的象徵性符號,a是內圈行星外側的象徵性符號,水星、金星和地球可以代表內圈行星內側的特性,月球、火星和谷神星可以代表內圈行星外側的特性。本章第壹節/3項彈力/第四點/第二段提及:質量m的次元屬性+3L²/T²=V²,分子正次元分母負次元所以這是±2-2維。∴能量mV²是+3/-2維,-2的八和共生次元+6+3+6的平均次元4.5相當於-4,因此能量的次元屬性-4。本節又主張高密度是-4維,恰好行星密度最高的三顆是地球、水星、金星,此三顆屬於內圈行星內側,上述事實可以驗証能量次元屬性-4和高密度是-4維的說法成立。

a是內圈行星外側的象徵符號,內圈行星外側包括月球、火星和谷神星。a是加速度,因次L/T²,分子L是長度+1次元,分母1/T²是-2次元,-2的八和共生次元+6+ 1+ 6的平均次元3.5相當於-3維,恰好谷神星在負冪徑法則屬於衛星級-3維的大小,月球和火星的密度接近,比較低,兩者又有一項共同特徵是兩個半球有形狀差異,月球是向地面和背地面地形差異,火星是南北半球地形差異,從共构法則觀點,圓柱体+3維,兩個圓柱體銳角共构形成球冠曲面所以球冠曲面是-3維,半球形是球冠曲面,兩個半球共构形成圓球故圓球是+4維。球冠形是-3符合月球和火星半球地形差異的事實。

《甲項》 水星

行星密度前三名是地球、水星、金星,水星高密度容易理解,因為次元空間理論/波德定律新解. . . 一文便是假定水星n=-4,表示-4維。

一方面水星的行星常數:公轉周期()/日距(AU)=0.2409/0.3871=0.62230.618(黃金數)黃金數是由五星發展的比例,五等分從等分法則觀點是-4維符合水星理論次元.

再方面如下圖五星的外接圓半徑是地球日距,內圓是水星軌道,那麼水星平均日距0.851是地球日距2.2270.382,0.3820.3871(水星日距AU)五方是五等分-4維符合水星理論次元,水星半徑是地球的0.3826倍也是接近此值.

〈物理篇〉高密度是-4維的主張

《乙項》地球

地球是八大行星密度最高的行星,此-現象可以外顯法則來解釋,地球內側的鄰近行星金星半徑6052+65(金星云層頂部) =6117km6246km(地球地幔外緣半徑=地球平均半徑6371km-125km地殼平均厚度的差)。地球內部可以收容金星,兩者半徑落差又不大,地殼對於地球而言是薄殼籠球形結构,薄殼籠球形的外緣是地表,內緣相當於金星不透明大气層的外緣,一大一小兩個球体內接共构,兩個球体的半徑差就是薄殼籠球形(地殼)厚度,符合外顯法則地球具備薄殼籠球形-4維的條件,高密度屬於-4維特性,這樣可以解釋為何地球是平均密度最高的大行星。

外顯法則、地殼构造、地球密度均顯示地球有- 4維特性,問題是地球的-4維特性有何理論依據? 筆者認為地球的-4維特性可以-1+2維兩兼平均次元4.5相當於-4來解釋,因為-1的八和共生次元+7+7+2的平均次元-4。如下圖狹義的地月系統在波德定律中的n=1表示+1維,廣義的地月系統包括地球-1維和月球-0維,狹義的地球是-1維,所以地球理論上帶有+2-1兩种次元特性,平均次元-4,這樣可以解釋為何外顯法則、地殼构造、地球密度均顯示地球有- 4維特性。    

〈物理篇〉高密度是-4維的主張

+2維可以解釋為何地球是一顆水行星,地球表面積有70.8%是海洋或湖泊,水的水平面特性可以代表+2維。次元空間理論/天文篇/特洛伊小行星的現象解釋有提到拉格朗日LL小行星是+2維屬性,恰好地球軌道L點有2010TK2020XL兩顆特洛伊小行星,這兩顆小行星和地球是大小不均等的三個一組所以也是+2維特性,符合理論需求。三個一組+2維並不包含月球,因為月球落點位置不在LL點,不符合理論要求。

《丙項》金星

金星比重5. 24,略遜於地球5.52和水星5.43,比火星3.93、月球3.34要高,金星算是季高密度的行星,金星的高密度也可以-4維來解釋,根據維基百科"地函"的報告,地球地函分為上部地函和下部地函兩部分,中間有過渡帶區隔,過渡帶在地表以下530±170km的位置,上部地函是輝石、橄欖石、玄武岩等密度較低的岩石,下部是氧化鐵、氧化矽、氧化鎂等密度較高的岩石,地球平均半徑6367-530=5837(上部地函的上界和地心平均距离km),金星半徑6052-5837=215(假定金星地函半徑5837km,金星地殼厚度是215km)金星有活躍的火山活動,火山活動是一种板塊活動,板塊是薄殼籠球形結构,薄殼籠球形是-4維屬性和火山活動特性相關,高密度也是-4維特性(例如木衛愛歐是四大木衛密度最高的衛星也是唯一具有火山活動的木衛,愛歐的火山活動也符合波德定律木星的理論次元±4)

從共构法則的觀點,薄殼籠球形是-4維,-4維是黃金比的次元〔理由參考<天体與人体之異同>1章水星〕,金星和地球公轉周期比是11.6255,金星和地球會合周期584=1.5989年,1.62551.5989的平均值1.61221.618,符合黃金比,故地球有地殼這樣的-4維結构可以從金、地公轉和會合周期比是黃金比得到解釋。

托勒密時代的地心說是以地球為中心,畫出的金星軌道形狀是五等分的旋轉曲線,如下圖(書本上的照片)

〈物理篇〉高密度是-4維的主張

上述事實亦能舉証金星的-4維特性,因為從等分法則觀點,五等分是-4維。

.水星、金星、地球、木衛愛歐的高密度和它的-4維特性符合,但是為什麼只有金星、地球和愛歐有火山活動,水星沒有?

𝔸.筆者看法,能量形式屬於- 4維特性,火山活動是一种能量形式,能量守恆可以彰顯能量形式的特徵,水星离日最近所以軌道速度最快,又因橢圓軌道近日點動能偏高位能偏低,遠日點反之,動能和位能此消彼長的變化顯著,是一种能量守恆。水星、金星和地球是表面平均溫度最高的前三名,溫度是另一种能量形式次元屬性都是-4,因此水星沒有火山活動可以能量形式轉移來解釋。

《丁項》靈神星

冪空間理論/天文篇/行星日距的波德定律n值解釋/<5>主帶小行星/第參節 主張智神星族屬於-4維。16號靈神星的半長軸2.921AU,接近智神星的2.775AU,靈神星雖然不屬於智神星族,但是若要將它歸類為主帶小行星四大族群(類谷神星族、類智神星族、類灶神星族、類健神星族)其中一种,靈神星應該屬於類智神星族。

靈神星的比重估計6.49±2.94,是太陽系已知密度最高的天体,純粹由鐵和鎳所构成,若將靈神星歸類為類智神星族,它的高密度和智神星族的-4維恰好符合。因為靈神星的公轉周期4.995年,5在分維表是-4維的數。靈神星的日距AU2.92,反序數29.2,在分維表29-4維的數,30-5維的數,∴29.5+5維的數,29同時也是+4維的數,∴29.25-4維的數,29.229.25靈神星日距的反序數是-4維的數,符合靈神星的理論次元-4維。

第參節 充分利用的空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C_uHXiH10

這支影片在講人生哲理,其實是做實驗隱喻人生,實驗是本文討論重點,缶子裏先放入高爾夫球,依序放入大彈珠、小彈珠、沙珠和水,這樣的步驟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將缶子填滿,高爾夫球→大彈珠→小彈珠→沙珠,這些球体由大而小填滿整個缶子,從共构法則的觀點,圓球形是+4維,從負維法則的觀點,變体是負次元,故大小依序遞變的球体是-4維,理論上高密度是-4維,因為缶內球体充分利用空間所以是高密度狀態,與它的-4維特性符合。

https://zi.media/@yidianzixun/post/fia4MF人類試拍黑洞照片

黑洞可以塞入的圓球由下而上愈來愈大,符合變化的球体屬於-4維的特性。

​   〈物理篇〉高密度是-4維的主張                                                                                     

關於周期表和元素舉例以下5例說明高密度是-4

𝟙. 第六列主過渡元素

周期表主過渡元素的行次元依行列法則的觀點是介於+5/-3維的土族和+6/-2維的堿土族之間,從半維法則的觀點屬於+3維,符合它的高熔點特徵,周期表第六列的主過渡元素,它的列次元是+6維,∴周期表第六列主過渡元素兼具+3+6維的雙重性質,+3+6維的平均次元4.5維相當於-4維,理論上-4維和高密度有關,這樣可以解釋為何周期表密度最高的一群元素是第六列主過渡元素。

𝟚.

鋨金屬是密度最高的元素,理由有以下五點:

()鋨是第六列元素+6維,鋨的行次元是左始第八族屬於0維,行列次元平均值-1維與鋨的預期次元-4維不符,故推想鋨的行次元0維可能是惰性狀態,鋨最高价態+8 8=2是整數故8+3維的數,鋨是第六列第22個之素,22在分維表也是+3維的數鋨的最豐同位素190在分維表也是+3維的數,+3維和鋨的列次元+6維的平均次元4.5維相當於-4維。

()鋨是超長式周期表第六列的第22個元素,長式周期表鋨是第8個元素,22/8=2.75,相信2.75是鋨的常數,2.75=57.2,此數恰好是2.75的反序數,某數的四次方有意義,該數是-4維的數。或2.75的反序數57.2∜57.2=2.75,同樣是-4維的意函。

()鋨的(原子量/原子序)A/Z=2.5032.503=39.25,分維表39+2維的數,40+1維的數,∴39.5+7/-1維的數,39.25介於+2維的39+7維的39.5之間,∴是4.5維相當於-4維,2.503的四次方是-4維的數,∴鋨是-4維的屬性。

()鋨的(中子數平均值/原子序)N/Z=1.5031.503=5.15.1的反序數1.51.5031.503的四次方有意義,∴1.503-4維的數,表示鋨是-4維的屬性。

()鋨的原子量190.23190/8= 23.75,從分維表判斷,尾數0.75的數屬於+3維,∴191+2維的數,套用第2點的方法190.25-4維的數,190.23190.25∴鋨的原子量是-4維的數。

𝟛.

銥的密度僅次於鋨,因為銥的原子序77在分維表是±4維的數。銥的N/Z1.4961.496=5.05在分維表是-4維的數。銥是第九族元素,9=2,∴9+2維的數,銥的第六列元素排序23在分維表也是+2維的數,77是回文數+7/-1維,+2+7維的平均次元4.5維相當於-4維。

分維表90維數,+0維表示惰性態,而且它與+2維有距离落差,不致於產生交互作用,∴9+0維特性可以忽略。銥的中子數平均值是原子量192.2-77(原子序)= 115.2115.2/5=23.042323恰好是銥在第六列元素的排序,五等分有意義∴它是-4維的數,這些都是銥高密度原因的解釋。

𝟜. 釕、銠

釕的原子量101.1101101在分維表是±4維的數。101=104060401,此數是回文數,反序數的是原數101,∴101-4維的數。銠的原子序45在分維表是±4維的數,而且45恰好是它的族排序9的五倍,五倍關係屬於-4維。銠的A/Z=2.2872.287⁴=27.3627(28)在分維表是-2(-3)維的數,套用第2點的方法,27.25-4維的數,27.3627.25∴銠的A/Z比是-4維的數。

𝟝.

同樣的鹼土族元素,上方的鎂元素密度反而比下方的鈣元素密度為高,∴鎂是密度偏高的金屬,因為鎂是第三列的第六行元素,行列次元的平均值是(3+6)/2=4.5()⇔-4維。

太陽中心密度高達水的150倍,水星、地球和靈神星是高密度的岩石行星,原則上太陽周邊的岩石行星都屬於太陽家族成員,太陽家族的理論次元+3維;微觀世界有類似情形,第六列主過渡元素和鋨、銥、釕、銠、銅表現特別高的密度,它們都屬於主過渡元素,主過渡元素在行列法則中的理論次元+3維和太陽家族的理論次元+3維完全一致。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李 的頭像
    老李

    次元空間理論

    老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